上海松江车墩镇联庄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纪事

    当前,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垃圾日益成为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。垃圾分类是一项实现资源的再循环,利于经济、社会与坏境和谐,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。一直以来,车墩镇联庄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,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、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,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的意识,在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上,继续探索更为快捷有效的工作方法。

    接农村地气的“二分法”

    联庄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,在册户籍村民442户、1550人,常住人口5700余人。从2012年7月开始,联庄村先后在12个村民小组中开展垃圾分类工作。工作遵循“大类粗分”的原则,按户配置两只不同颜色的垃圾筒,鼓励农户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别收集,看似“简单粗暴”的二分法却最通俗易懂,村民们一听马上就能明白。

    村里配备了6名分拣兼清运人员,分拣出的可回收垃圾直接联系废品回收人员上门回收,不可回收垃圾则进垃圾压缩机。去年7月,联庄村开始推进干、湿、可回收、有害垃圾四分类的工作法,湿垃圾进入镇设置的生化机堆肥处理,大大减少了垃圾量。通过近三年的实践,该项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,切实促进了垃圾的减量化、资源化利用效果,村民也切实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。截至今年4月,联庄村从原先每月70吨的垃圾量减至42.68吨,其中生活垃圾40.2吨、湿垃圾2.12吨、可回收垃圾0.3吨、有害垃圾0.06吨。

    正向引导破“观念困局”

    由于生活方式、观念以及设施、经验等方面的制约,一开始,在联庄村实行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十分顺利。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不足,很多人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、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,就连一些保洁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。

    为此,联庄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加大宣传力度,通过印发《致全村村民的公开信》,开展讲座、暑期活动、志愿者入户上门指导等途径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工作,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。在暑期活动中开展了“小手拉大手”垃圾分类实践活动,培养垃圾分类意识,坚持“从娃娃抓起”。

    另外,组织村干部和分拣队伍去别村“取经”,充分吸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,在逐步实施垃圾分类相关程序和制度的基础上,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、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,强化日常监管,确保此项工作运行长效化。

    环保新风下的“蝶变”

    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,联庄村于去年8月创建了“手护绿”家庭积分兑换活动特色工作。活动选取一队至六队6个村民小组的本村户籍村民家庭作为试点,开展垃圾分类家庭积分换奖励活动。具体积分设置为:每2斤废纸、硬纸板获1个积分,5个旧电池、5个灯泡、2个灯管获15个积分,10个酒瓶、塑料瓶、易拉罐获1个积分,5斤破旧衣物、鞋子获1个积分,1斤废铁获1个积分。村民们只需按要求把可回收垃圾分类,每周六早上9点到10点到垃圾分类兑换点,当场就可以在家庭积分卡上盖章积分,积分可用于兑换日用品、大米等。15个积分可兑换一份价格在15~20元的生活用品;30个积分可兑换一份价格在35~45元左右的生活用品;45个积分可兑换一份价格在60~70元左右的生活用品;60个积分可兑换一份价格在90~100元左右的生活用品。村民兑换积分清零后可重新发放一张家庭积分卡。截至目前,已换取积分3694分。村民们最喜欢用积分换大米,45个积分可以换取一袋联庄村自产的大米,大家都觉得这又实在又放心。

    自推广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以来,村民们都有了收集垃圾的习惯,开始学会把垃圾当宝,甚至有的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去村域内的垃圾桶内捡拾垃圾,减少了分拣员垃圾分类减量的工作时间,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志愿者们也纷纷表示:“看着村民们用废品换得物品后喜笑颜开的模样,干活都有劲了!”